5月20日上午,在大学外语教育中心422会议室,大学英语创新课程组举行了本学期面向全院的公开教研活动,结合老师们四月份参加的“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for EAP Teachers”线上国际研修,进行了EAP课程建设交流。
会议初始,创新课程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并积极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以及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对国际化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课程组教师落脚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专业学习,以实际行动践行“成为大先生”的理想,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此次研讨会上,石姝老师以“一般性及专门性,到底是一线生机还是困境”为题分享了她对EAP课程建设的认识。石老师首先从《中国英语能力量表》的相关描述分析,认识到无论学生英语达到几级水平,对于学生能力描述的实质内核是一般性的,不变的;变化的是学习者处理的文本类别——从一般文本到专业文本。语言教育者应该关注的是跨学科语言的一般特征,普遍特点。石姝老师认为在专门的学术语境下去考查微语言技能的应用非常必要。这也是GE老师转型EAP,脱离困境的出路——在关注跨学科语言普遍性的同时要结合学习者本身的专业语境。


方玲老师与参会教师分享了她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大学英语CLIL教学模式对建筑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该研究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日志、测试、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历时三年,以179位建筑类专业大学生为样本,来研究和分析CLIL(学科内容与语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该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同时为语言老师在该模式下的角色整合及定位,提供参考建议。
会上,杨宇老师通过自己的课堂观察与实践,发现学生在学术词汇学习的重视程度、词汇量、词汇的搭配使用以及词汇在实际场景中的运用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并提出了学术词汇教学及其在学生论文与调查报告撰写中的应用的重要意义。陈晓莉老师则认为在进行听力教学时,用mini-lecture的形式进行知识点讲授,要求学生记录要点和important details,发展listening skills和note-taking skills,但需要注意lecture的语言难度,以及与真实场景的相似性。张宏老师就研修课程里英方教授提到的“Thinking Aloud”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Thinking aloud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深入了解或研究学习者的阅读及写作等语言认知过程,而且可以用于EAP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写作反馈等任务范例详解,教师可以微课或短视频的形式向学习者完整立体地呈现EAP批判性学习的多元维度,更加有效地示范、引领以及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的元认知意识和能力。刘萍老师认为学术英语中阅读都是为某一种学术任务做准备,比如做实验,口头陈述,写文献综述等,需要大量互文性阅读:围绕某个话题多文本对比比较,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声音,进行comment;所有的写作也是互文性的,也就是writing from different sources,而且是建构在互文性阅读上的;又鉴于学生之前的阅读现状,建议在EAP教学中先加强互文性阅读,然后逐渐建立intertextual reading and writing相结合的学术英语生态。


课程组其他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研修心得与将来EAP课程建设的一些想法。欧玲书记、李小辉副院长、余渭深教授、文理学科英语课程组雷蕾老师、建筑英语课程组牛书杰老师、英语专业的颜巧珍博士等也参加了交流会。余教授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老师们面临的问题并希望老师们认真思考、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为培养习近平新时代的能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最后,李小辉副院长对分享会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大类招生后,外语教学面临的形势发展与变化,学业素养英语如何适应新工科、新文科的建设要求等,期待老师们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