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杰在外语学院501就“语种数量与语言能力”与师生进行了交流,外语学院杨小虎副院长主持了交流会。
交流会上,徐杰教授认为,语言潜能巨大,语言能力有限,并不是所有潜在的语言能力都能变成现实。正是基于这一原因,面对全球一体化过程带来的多语并存这一世界现实,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要无可避免地做出艰难的取舍。如果不能在多语环境中做出合理的语言组合配套,正面的“语言资源”极有可能转变为负面的“语言包袱”,失去其原有的资源价值。如要将语言包袱转化为语言资源,就要在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两个层面进行科学的语言规划和语言配套。后者在实施过程中应将“交际工具”“思维平台”和“文化符号”这三大语言功能通盘考虑。徐杰教授进一步指出,要兼顾和平衡语种的数量与个体语言的能力,须具备“一超多强”的个人语言配套新理念。交流会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认真聆听,积极思考,踊跃互动,就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超多能”实现的挑战与路径、语言的思维平台属性等问题与徐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附:徐杰教授简历
徐杰教授于1993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助理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河南大学兼职特聘教授及语言科学与语言规划研究所所长,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句法学、语义学、汉英比较、语言习得、语言教育、语言规划和语言特区。已在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另外编著有学术论集和教科书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