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下午,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亚琳受邀在我院多功能厅做了题为“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文化记忆的展演与重构”的主题讲座,该讲座属于校级“重大讲座”系列。亚星游戏官网868书记欧玲及德语系全体师生到会参与。讲座由亚星游戏官网868德语系系主任薛松主持。讲座之前,亚星游戏官网868院长彭静与冯教授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向其多年来对我院德语专业的支持表达感谢,并希望今后继续关心支持德语专业的发展。

冯亚琳教授90年代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德语文学研究,在《外国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83篇,出版各类著作30部。专著《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多次受到四川外国语大学和重庆市的表彰,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此次报告,冯亚琳教授借助文化记忆的视角,讨论歌德老年时期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以下简称《漫游时代》)对传统的展演与重构。

首先,冯亚琳教授指出“漫游时代”与歌德早年另一部作品“学习时代”的巨大差异,尤其是其中穿插了大量多变的叙述形式;且其作为一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品,在早期,并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紧接着,冯教授对“漫游时代”中三则文本片段做了具体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冯教授向学生介绍了“文化记忆”、“视觉信号”、“记忆图像移位”等基本概念。
冯教授通过分析指出,无论是“圣·约瑟夫第二”对基督教记忆图像述行式的模仿,“叔父”对“历史遗物”的储存与归档,还是“教育省”对文化传统按需所取的重新编码和利用,都是文学从当下出发对文化记忆的言说。这些传统关联以演示为叙述模式,却不再有构建延续性和集体同一性的功能,反而不断反衬出所指的移位和传统的断裂。可以说,“漫游时代”在展示文化记忆重构可能性的同时,字里行间里也表达了对传统功能化趋势的不安与疑虑。

在随后的提问互动环节,我院德语系学生踊跃发言,提问涉及歌德写作时的矛盾心理,“文化记忆”与“文化知识”的概念区别,“漫游时代”和“学习时代”的异同等,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互动氛围。讲座最后,冯亚琳教授也对重大德语专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宝贵建议——“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