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9日第七届中美诗歌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中外诗人、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了大会。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赵凌云教授、美国伯恩斯坦教授、华中师大罗良功教授先后致辞欢迎参会嘉宾的莅临。

上午的大会主题发言中,语言诗派代表人物伯恩斯坦院士(Charles Bernstein)追溯了自己在中美诗歌诗学交流中所收获的友谊,论及语言派诗学和回声诗学(Echopoetics)。杰斯教授(Tyehimba Jess)分享了自己普利策奖获奖诗集Olio中5首具体诗的创作过程:以出生于1849年的非裔美国连体姐妹Millie-Christine McKoy的生活经历的变化为对象而创作,以对位的方式为视觉呈现,以内容上的前后相连和贯通来追溯美国历史的演变,他也以富有感染力的诗歌诵读演绎了这5首视觉诗可以从各个方向开始读的精巧构思和读者自主性。黄运特教授从《简爱》书名的翻译引出对专有名词和代词诗学的研究,认为在翻译中如果使两种语言中文化上的对应物相契合则可以达到或提高翻译的接受度(marketability)。

茶歇后瑞德教授(Brian Reed)就当代诗歌翻译中的实验性这一现象,以韦努蒂(Laurence Venuti)《诗人译本或翻译伦理》(the Poet’s Version; or, an Ethics of Translation)(2011)一书中所论及的诗歌伦理观点,以美国当代日裔女诗人Sawako Nakayasu对日本现代主义诗人Chika Sagawa诗歌的翻译文本为例,指出通过“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的方法,翻译者可以完成看似“不信”(unfaithful),但却伦理合适而又美学成功的译本。廖咸浩教授深度解析了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一书中所论及的“灵韵”(Aura)这一概念,指出德勒兹式的观点和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相似性,提及超验主义议题中的onto-poetics。瑞米教授就文学正典(canon)设立过程中对于非裔美国诗歌的偏颇进行了探讨,介绍了非裔美国诗歌从惠特莉开始至今的历史,也概述了自己的新书《美国非裔诗歌史》(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写作思路。张爱平教授介绍了空间视角在文学批评中的当下性,解读了非裔美国诗人惠特莉(Phyllis Wheatley)和休斯(Langston Hughes)几首诗歌中所建立的“文本世界”和同时构建的个人、历史、隐喻事件以及可实现的“可能世界”。
下午小组讨论议题丰富,包括诗歌传统与现代、诗歌意象和意象主义、诗歌翻译与传播、诗歌的族裔视角、美国经典诗人研究、重要诗人研究、诗歌的视觉、声音与表演艺术等。我院教师车红宇在美国经典诗人研究小组里分享了论文“狄金森的病痛诗歌与诗学”,论文以狄金森的书信、生平、诗歌为依托,以对三首诗歌的文本细读为主体探究了狄金森的诗学,揭示出其对诗歌传统中模仿说、实用说和表现说的映照,引起同组专家的热情关注。组内学者专家还宣读了对狄金森的女性气质、狄金森诗歌的对话性、狄金森的生态伦理思想和惠特曼的《芦笛集》、惠特曼的亚太想象的研究论文。

诗人谈诗圆桌会谈一如既往的精彩,2017年美国普利策奖诗歌奖获得者杰斯和中国鲁迅文学奖诗歌奖2018得主之一张执浩两位诗人进行了对话,罗良功教授主持了研讨。两位诗人就诗歌创作、诗学、诗歌的音乐性等进行了交流。张执浩提到自己诗歌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认为汉语语言和传统在他诗歌创作中起着重大的影响,提出诗歌中可以做到传统与现代两种声音的交织。他认为诗歌是声音艺术,中国文字具有节奏和意象美,但是其音乐性又不同于英语文字的韵律性,而中国诗歌中字词间的咬合力使其具有“一字不移”的特点。他强调当代诗人要具有自己独有的声音,而最高的诗歌境界就是“以音识人”,即诗歌本身具有的“音”使诗人具有独有的辨识度,以此达到在同质化的时代里找到异质性。杰斯谈及非裔美国音乐传统如蓝调音乐对非裔美国诗歌的影响,认为蓝调音乐兼具社会性与私人性(social and personal),而嘻哈音乐中表现出的对押韵的喜爱也延续在非裔美国诗歌的音乐性上。两位诗人对诗歌词语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共识:张执浩认为词语找到了诗人,并强调诗人在用词上要有“热情、耐心、专注”的态度;杰斯认为词语会触动诗人,而诗歌作品需要字斟句酌“不断不断不断”修改才能成为佳作。
晚上“光阴十年:中外诗歌朗诵会”在利群书社举行,30多位中外诗歌爱好者朗诵了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诗歌,表现了诗歌语言的声音美、韵律美、意象美、哲思美、情感美、以及实验性诗歌的奇异。

在第二天的大会主题发言中,美国诗人亨特教授(Erica Hunt)以菲利普斯(Nourbese Philips)的Zong为例谈及史诗创作、实验性诗歌的创作及其翻译;韩国金英敏教授概述了他对现代美国和加拿大诗歌中体现的实验主义的研究;澳大利亚诗人戴尔(Amelia Dale)主要以洛(Trisha Low)的作品谈及她对后概念主义和自白派的思考;罗良功教授分享了他对狄金森诗歌语言物质性的研究。茶歇后崔西教授(Steven Tracy)论及桑伯格(Carl Sandburg)对休斯(Lanston Hughes)的影响研究;傅浩教授以“我如何翻译和写作”为题,以自己的三首中英双语诗歌为例分享了两种语言达到对应的艺术;普里切特副教授(Patrick Pritchett)论述了奥本(Oppen)和庞德诗歌中体现的对澄明“clarity”的关注,指出这是现代主义诗人的自我矫正;澳大利亚诗人卡罗瑟斯(A. J. Carruthers)以丰富的例子介绍了视觉诗、形体诗、具体诗、图像诗,并分享了自己创作的视觉诗,提出他们是视觉艺术还是诗歌这个思考。
黎瑞敏教授主持了闭幕式,罗良功教授致辞总结这次国际会议的成绩:15个大会发言,12个小组讨论,3个专题圆桌,中外诗人、评论家、研究专家交流了作品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对话和沟通,他也感谢所有参会嘉宾和大会组织者的辛勤付出。何庆机教授诚挚邀请大家参加将于2019年11月29日在浙江理工大学召开的下一届诗歌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黎瑞敏教授也诚挚邀请大家参加明年将于四川举行的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学术会议,大会在掌声中成功闭幕。我院教师参加此次会议开阔了学术视野、获取了诗歌创作、诗歌翻译、诗学等科研前沿信息,是很好的促教促研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