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苏雯超教授在亚星游戏官网868501学术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机助口译研究进展”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杨小虎副院长主持。

苏雯超教授从“机助口译(Technology-assisted Interpreting,TAI)”的定义切入,指出TAI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设备应用于口译实践,以实现人机协同,提升口译效能的过程。她强调,机器在客观信息识别与记忆方面具有优势,而人类译员在处理逻辑推理和情感表达上不可替代,二者结合可突破传统口译的认知局限。
在学科定位方面,苏教授认为机助口译可纳入“认知翻译学”的研究范畴,具体可基于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及社会心理学四大方向开展口译认知过程研究。她特别提到,认知负荷是衡量技术辅助效用的关键指标。脑成像技术(如fNIRS)和眼动追踪实验表明,高准确率的ASR字幕能显著降低译员大脑的theta波功率,但技术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此外,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译员身份重构、技术接纳差异等议题也值得关注。
针对机助口译研究的现状,苏教授从“技术辅助与译员表现”“技术辅助与译员认知负荷”“译员使用技术辅助的体验和感知”“译员使用技术辅助存在的困难”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当前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她指出,虽然技术辅助能有效缓解译员认知资源超载的问题,但在效能提升机制和路径上仍存在理论盲区。基于此,苏教授提出了机助口译效能提升的路径,包括优化语音识别精度与响应时延等技术参数,改进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以及建立双向翻译(译入/译出)研究模型等。

本次讲座不仅为我院师生搭建了把握机助口译研究前沿动态的平台,也为我院翻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机助口译将在更多场景中得到应用,为口译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