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晚,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应邀在学院楼501学术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了以“北京地铁站名的语言政策分析”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刘扬教授担任主持,院内外教师及各年级本科生、研究生80余人聆听了讲座,并展开了交流对话。

卢教授以北京地铁站名为例,深入浅出地阐释语言政策经由地铁空间转化为语言实践的路径和规律。他引用罗素的观点介绍到,地铁站名具有指称和摹状两种基本功能,前者与地铁空间直接对应,后者显示地铁站名的语义构成。地铁站名的汉字、拼音化、英文翻译等问题与指称、摹状功能存在内在的联系。卢教授通过丰富的图片与数据材料展示了北京地铁站名的拼音化演变过程,体现了通过地铁站名提升汉语地位的政策倾向。围绕这些问题,卢教授还指出了语言政策研究中的政策性体现为“政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政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政策能动者之间的协调性”等基本原则。
在会议进程中,卢教授进一步分析到,学科研究不仅需深入探索学术领域,更需主动回应社会广泛关切,秉持立足民族根基的理念,致力于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工作。他通过类比地铁文化,还指出要深入理解地铁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与国家关怀。

主持人刘扬教授代表学院对卢教授的精彩演讲表达了衷心感谢,并就此作了学术总结和回应。他借用海德格尔“语言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的哲学意涵,通过“语言表征”和“语言政策”的内生逻辑关系,强调青年学人在语言哲学、语言应用学、语言社会学等领域进行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师生积极致力于解决人类语言现代化治理中的关键问题,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在讲座的尾声阶段,现场师生们围绕本次讲座的主要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诸如“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调查对象”“重庆地铁站名蕴含的文化特色”等问题,卢教授从学理性和现实性等层面逐一给予了详细解答。

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我院语言学研究以及国际中文教育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创新,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和研究面向,而且在对话交流与思想碰撞中激发了大家的学术灵感,这对提升我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及强化学科建设基础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