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德语语言文学文化教研室开展专题教学研讨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向璐老师主持,由郭萌老师主讲,此次研讨会着眼于德语学科发展与转型的时代要求,其主题为“专业认同培养——德语专业师生的专业认同问题与解决途径探讨”,郭老师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视角剖析了专业认同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师生专业认同的培养进行了反思。

就学生的专业认同培养而言,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专业培养环境均会对其专业选择和专业认同造成影响。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从个人层面而言,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转化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积极追求自我发展;从学校层面而言,推动培养模式创新并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师的专业认同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与工作场所有关,教师的自我标识是通过他所在工作机构、所从事工作的类型来表征的;第二层次是对学科的认同,在这一层面上教师的认同是通过学科来表征的;第三层次是教师对自己“作为大学教师/学术界人士”的认同。从社会层面而言,教师群体的制度保障能有力支撑教师专业认同的构建,从学校层面而言,积极的教师文化有利于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从个人层面而言,教师需主动切合时代脉搏,转变自身角色定位,实现教师身份的文化延伸,多层面协同推进,教师才能在学科转型中实现身份转型,形成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认同。
参会的教研室成员结合此次会议的主题和郭老师的报告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大家均表示在此次会议中收获很大,对学科转型背景下师生专业认同培养的困境与解决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形成机制和培养路径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