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认知语言学会(UK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sociation)会刊Language and Cognition (SSCI和AHCI双检索,JCR一区)在线发表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曹洪文团队研究论文“An ERP study of cross-modal translation recognition 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s: The role of cross-linguistic orthography and phonology”。该论文主要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考察非平衡中(L1)-英(L2)双语者在加工听觉L2词汇的过程中,跨语言正字法(orthography)和语音(phonology)信息表征的认知神经机制。
根据双语交互激活模型,双语者在加工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词汇-语义/概念信息会自下而上(bottom-up)地非选择性激活,同时自上而下(top-down)的抑制控制(inhibition control)机制也会组织和调节语言间词汇(lexical)-语义(semantics)信息的竞争和冲突。基于上述理论框架,该论文采用跨通道翻译识别任务,考察非平衡中(L1)-英(L2)双语者在加工听觉L2的过程中,跨语言正字法(orthography)和语音(phonology)信息表征的时间动力学特征和认知神经机制。ERP结果表明,正字法(orthography)相关条件相对于对照条件在顶叶-枕叶电极区诱发了更小的N400(300-500 ms)波幅,正字法和语音相关条件则相对于对照条件在前额叶电极区诱发了更小的LPC(500-800 ms)波幅,证明了中(L1)-英(L2)双语者在加工听觉L2时,跨语言正字法(orthography)和语音(phonology)信息表征存在不同的时间动力特征,并且双语词汇信息交互存在着跨语言平行激活和自上而下的抑制控制机制。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论文通讯作者为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曹洪文副教授,第一作者为其指导的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二虎。曹洪文老师在新文科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以语言研究为基,将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科学有机结合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注重培养学生交叉学科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为止,张二虎同学已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等领域SSCI/SCI/AHCI收录国际期刊发表八篇研究论文,并在国际心理生理学大会、国际心理语言学大会上分享科研成果。这是我院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突破,也是曹洪文博士主持的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语言学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近年来,亚星游戏官网868积极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和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如何培养既掌握语言技能又具有新时代跨学科素养的新文科人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面向未来的语言学科新文科人才。
该研究受到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以及重庆市研究生交叉学科导师团队项目支持。